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助力应急管理大学建设——国际合作和救援司领导莅临京西基地调研指导工作

7月27日,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司长刘为民一行14人莅临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的京西科研实训培训科普基地(以下简称“京西基地”)调研指导工作,并围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深入座谈交流。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副司长郭志军,北京京煤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孔翔,应急管理大学临时党委副书记、华北科技学院校长张瑞新,应急管理大学临时党委委员、华北科技学院副校长韩小乾出席会议。座谈会由应急管理大学临时党委委员、华北科技学院副校长邹光华主持。

何孔翔对刘为民一行莅临京西基地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京煤集团与华北科技学院、应急管理大学(筹)合作建设京西基地有关情况。他恳请国际合作与救援司在基地建设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助力京西基地取得更好的发展。

2.jpg

张瑞新简要介绍了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华北科技学院和京煤集团提高安全和应急支撑保障能力需要而立项建设京西基地的背景及过程、建设内容和下一步发展规划,重点介绍了应急管理大学筹建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规划。张瑞新指出,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应急管理部黄明书记等部领导的指示要求,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大学筹建工作。应急管理大学将立足应急管理、面向公共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培养“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用型应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打造全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培训三大高地,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两大中心”和高端智库,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大学。张瑞新强调,应急管理大学坚持聚焦应急管理主责主业,围绕国际合作和救援司的职责职能,持续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平台、培训平台、教师和学生等资源,积极承担和服务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领域相关工作。张瑞新表示,恳请国际合作和救援司支持应急管理大学建设,帮助指导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为学校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优质资源。

刘为民对应急管理大学(筹)、京煤集团创造的实地走访调研机会表示感谢。他指出,来京西基地调研不仅是一次进行理论学习的机会,更是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方式。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为应急管理大学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刘为民强调,黄明书记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将其作为应急管理事业的重中之重,并全力推动应急管理大学建设。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坚决贯彻落实黄明书记的指示要求,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急管理大学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刘为民指出,建设高水平应急管理大学需要开门办大学,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将为应急管理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渠道,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刘为民表示,应急管理部经过3年改革建设发展,灾害防治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灾害防治合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未来我国对外交流分享中国灾害防治经验做法,需要应急管理大学等单位的有力支撑。希望应急管理大学为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交流发挥更多的支撑作用。

邹光华主持会议时表示,学校将按照国际合作和救援司相关要求,在“中国-拉脱维亚‘一带一路’学术交流中心”基础上,立足国际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培训中心、国际应急管理高校联盟、国际应急管理联合实验室、全球应急事件案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做实做好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座谈会前,校长张瑞新、副校长邹光华、京煤集团董事长何孔翔等有关同志陪同刘为民一行考察参观了京西基地地面、井上实验平台。京煤集团公司党委办公室(公司办公室)、战略发展部、金泰旅游公司,学校行政办公室、科技管理处、国际合作处等单位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据悉: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项目是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华北科技学院和京煤集团公司提高安全和应急支撑保障能力,合作共建的科技研发实训培训与科普基地,资金来源为国家安全生产预防与应急专项资金,总投资3亿元。基地主要为在校生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科学研究、监管监察干部实训及检测检验社会服务;同时利用煤矿井上、下资源建设中国煤矿开采博物馆和打造京西永定河文化旅游宣传教育及基地,实现京煤集团企业的转型创新发展,进而为推动深地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

基地建设选址在京煤集团已关停的木城涧矿千军台坑和华科南校园两地,主要包括京西科研实训培训科普基地和京东培训基地两部分,通过“互联网+”实现京西、京东资源共享达到教学、科研、实训和科普的有机融合,有效支撑应急管理和安全监管监察干部素质能力建设,提升华科安全与应急特色教学、科研和办学水平。其中,京西基地充分利用木城涧矿千军台坑因停产闲置的116.4亩(77524.77㎡)土地、21栋(含新建1处)约3.2万㎡的地面建构筑物和约9200m井下巷道及设备设施资源,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基地的建设及运行符合北京市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又对推动京煤集团转型发展和科学利用关停矿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基地建设有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平台、应急管理信息化研发实训平台、应急实训演练及知识文化科普平台、应急管理特色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应急管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完善的科研、教学、培训及科普基础条件,由26个建设子模块组成,配置专业仪器、设备1827台套、实训培训课程54门(类)、图书文献(含电子图书)156套。